圖片來源:www.mfablog.org 當醫師並不是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決定,而是考試成績與時空環境的推波助瀾。雖然只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選擇,然因著學習過程認真、負責的態度,事實證明自己的決定還是對的。
高中時,我尚未明確設定自己未來要做什麼,只認定人生就是要很認真去做自己選擇的事情。在考試成績和環境造就下,我選擇了醫生這行,當時只覺得自己並不排斥。
經過時間的洗禮,漸漸學會這個職業該有的專業和態度,在實習的過程中,也了解到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因為覺得孩子是單純有希望的群體,照顧他們長大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選擇了小兒科,至今不悔。有開心合作的夥伴,也不缺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回頭看來,選擇自己想做的事,用負責的態度走下去,會知道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最大的課題就是留在大型醫院工作還是走入基層。以小兒科醫師來說,留在大醫院的薪水和到診所工作的收入並沒有很大差異,當然,若自己開業很成功,收入就會高很多。重要的是,自己想要選擇哪種生活方式和行醫型態。
在醫學中心有機會照顧病情複雜以及重症的病患,對醫生來說雖是挑戰和壓力,也是肯定自己價值的途徑。有些資深的醫師,經常工作到凌晨才回家,一生投入照顧病人,並且從中獲得成就感及心理的回饋,他們並不會想退休,甚至還出席很多活動幫助病患或醫界同儕爭取權益,儼然將救人、助人作為自己的職志,具有極高的使命感。
留在大醫院與診所的一大差別是,必須承擔許多非直接醫療照護的事,例如教學、研究、評鑑、行政等任務,加諸在身上的壓力不小且無法避免,這些事會影響到自己的假日與生活的安排。年輕人若選擇醫療這個行業,而且計畫留在大醫院,就要先考量這一點,因為大型醫院的工作任務不只有照顧病人而已。
我觀察到有一些來自醫師世家的住院醫師,他們的表現可分為兩種,一種因為在優渥的環境長大,養成了較高傲的態度;另一種則是很謙卑,很認份知道醫生該做的事,學習非常認真。造成這樣的差別,完全在於父母的家庭教育。
對於想當醫生的人,我的建議是要有吃苦耐勞的心理準備。沒有人會因為你的父母是前輩醫師而給予較多的優待,因為勞心勞力是醫師訓練過程中的通則。醫療領域一直在改變,醫生讀書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我是數理化不太好、文科好的人,高中讀得很辛苦。不過,當了醫生後,我發現念醫科不用數理很好,需要的是邏輯推理能力、記憶力與背誦能力,另外要善於與人溝通。雖然我沒有去讀學位,學術論文還是要一直去念。
醫療是人生之所需,不僅工作穩定性較高,科別的選擇多元而豐富。但台灣醫療工作環境的劣化是不爭的事實,多聽多看,不怕吃苦也不期待太好的待遇,抱著認真誠懇的態度,當一個稱職的醫生並不難,但能否快樂,除了取決自己的心態,還要靠一點機運。
作者:張瑞幸(馬偕新生兒科主任)
學經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
責任編輯:錢慧君
有阿幸在, 小孩生病不擔心, 她的辦公室有一大堆小病人的感謝卡
讚讚